导入数据...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学前教育学院科技工作(2006-2011)总结及展望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8日
查看:
  来源:

自2006年学院整体并入成大以来,在学校和科技处领导的关心下,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组织、稳步推进,在科技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完成学校下达的科技工作任务,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近5年学院科技成果

近5年来,学院科技成果取得了一定得发展,特别是在项目立项及经费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教材编制和论文发表上仍然显得较为薄弱,特别是高质量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

年度

主编参与编制教材、专著

发表论文

课题立项

及经费

社会

服务

2007

7部

40篇

4项(横向无)

2.7万

70余次

2008

18部

35篇

4项(横向1项)

8.8万

100余次

2009

21部

58篇

4项(横向无)

4.6万

120余次

2010

3部

37篇

8项(横向6项)

30万

160余次

2011(截止11月5日,不完全统计)

3部

6篇+中新学术会议论文集22篇

12项(横向7项)

150余万

200余次

二、为提高科研水平采取的措施

(一)补充制度、提升热情

由于我院以往的科研基础尚属薄弱,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院根据《成都大学二级管理与激励机制方案》的相关精神和《成都大学2009年~2010年科技工作量管理实施细则》、《成都大学科技管理制度》等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学前教育学院科技工作量管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学前教育学院教育科研管理补充规定(暂行)》。此补充规定结合学院教师和学科特色,在不改变科研工作总体导向的前提下,提高了老师们的研究热情。

(二)构建团队、优势互补

在学院原科研室和学科组的基础之上,采取学院积极协调、教师自愿组合的原则,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和课题研究需要,学院初步形成了以张加蓉、卢伟、万中、张丹丹、黄曦、范勇、郭莉、刘敏、李敏、蔡卓倪、孙钠等构成的学前教育研究团队,以周思缔、朱素蓉、雷蕾等构成的教师口语、学前儿童文学研究团队,以李鸿、廖萍、陈星、方学虹、孙霞、刘静、邓倩等构成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团队。各个研究团队中的成员新老结合、优势互补,为科技工作做好了人才准备。

(三)部门协调、保障经费

由于学院的特殊性,参与科研的老师往往身兼数职。为了更好地推进科研工作,学院综合办、教务办、学工办等部门积极协调,尽最大可能给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方便。除了时间保障之外,学院也尽力为科研工作筹集经费,基本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目前学院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正在逐步由研究热情不足转变为研究质量有待提高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仍然缺乏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中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较缺乏,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研究人员非常缺乏;所出版的著作以教材或编著为主,学术专著缺乏,所发表的文章以一般刊物为主,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相当缺乏;申报立项的纵向课题虽有重大进展,但高级别课题比较缺乏,由学院老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仍处于空白。

其次,以学院多年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经验为基础,本该在西南地区形成的广泛学术影响力和领军地位尚没有形成。目前省内有多所高校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我院由于具有多年办学历史和丰富人力资源而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但尚未确立在学前教育研究方面的领军地位,学术号召力有待提高。同时,学院的地方服务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成都地区,并以幼教领域为主,仍然表现出某种局限性。

第三,学校对学院的科技考核时间紧且任务逐年递增,致使学院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学校要求的科技分,而忽略了科学研究的深入与持久性。以2011年为例,全院按职称要求需完成201分,而学校科技考核要求为290分,致使学院科研压力过大。

四、努力的方向

为了全面提高学院科技工作水平,促进学院长期发展,除需要继续做好各个立项课题的研究、中期督导和结题评估工作、组织教师继续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之外,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积极筹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并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力求以研究中心为平台,将学术研究与地方服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院的研究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各种形式提升研究团队的学术实力;三是完善奖励机制,鼓励高品质研究成果的产出;继续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并将社会服务与横向课题研究结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