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徐金璐 文/张婉晴)2024年5月27日14:00,四川大学心理中心汤万杰博士应邀来我校做《学校心理咨询常见问题》学术报告,2022级和2023级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研究生参与学习。
汤老师从当前社会大环境出发,抛出引子:“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是不是心理变脆弱了?”“为什么学生自伤事件会呈现低龄化?”“自伤事件到底是家庭责任、学校责任还是社会责任?”并在之后的交流中一一进行阐释。
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从家庭维度来说,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留守儿童或者家中有姊妹,孩子处在被忽略的位置;另一种是父母过度关注,过度控制,孩子自身产生无能感。孩子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感到无意义、无价值,时间一长在人际、学业上受一点挫就容易抑郁。从学校维度来说,言语贬低、侮辱、校园欺凌问题的出现,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人格特征,出现适应困难、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从社会维度来说,可以说卷到天花板,潜在逻辑是只能上不能下,别人行我们一定也行。既然“躺平是等死,不躺平是猝死”,那么应如何应对?
汤老师接下来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校园危机的常见形式、成因、识别、干预等内容。汤老师指出危机的本质在于无法协调的心理冲突导致极端的宣泄和解决方式。要缓冲危机事件给生态稳定带来的冲击,我们就要第一时间帮助自杀、自残倾向的同学,用不评价和不评判的态度,保持耐心和倾听,确保其安全性。同时,加强易忽视因素的关注,降低冲动自杀的比例,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交流环节,同学们兴致高昂,就学校心理危机事件提了诸多问题:如果学校真的发生危机事件,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对有病史的学生,要不要让学校、教师、同学知道他的情况?团辅和咨询有哪些优缺点?汤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同学们收获满满。
最后,王钢教授总结到,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希望同学们将咨询知识和技能置于鲜活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观、听、思、问、行,在心理健康路上厚积薄发、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