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反思=成长
(文/顾爽)我上课的内容是“神奇的计算工具”。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我按照老师给的建议对我的教案进行了几次修改。星期二的时候先在2班进行了试讲。总的感觉就是很不好。一上课就出现了问题。我准备的视频没有声音。所以情境导入部分很失败。我抛出的问题没有得到预想的答案。所以我又不断引导学生切入到本节课的重点“计算工具”。之后整堂课进行地还算顺利。虽然没有把握预计的内容讲完,但是也还是差不多讲完了重点内容。之后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主要有几大问题:速度太快;不关注学生;不够沉着冷静。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吧,我一开始就有些紧张。讲到一些重点知识的时候,如果学生几遍都听不懂,我就会很着急。这需要我不断磨练自己的耐心。而且我很担心自己忘记一些内容,所以一直在回顾自己的流程,有时候就不够关注学生的状态。课堂中有时候学生的纪律不太好,我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进行干扰。只顾将自己要讲的内容讲下去。还有一点就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评价语。每次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就直接叫学生坐下了,没有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价。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很努力地在尝试改进。经过试讲之后,我发现自己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反复观看了自己上课的视频,反复思考自己还需要怎么改进。经过星期三的调整之后,星期四我才正式在5班进行了录课。相对于那天的试讲,我觉得我至少在心态上有了进步,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而且5班的孩子非常配合我,整堂课纪律特别好,回答问题也十分积极。而我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开始就忘记了板书,后来才补上。其次我虽然有了评价语,但是评价语太少。然后我还有口头语,总是爱说“对不对”。最后就是我没有走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互动,多数时间都待在讲台上。这些都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这几次的实际教学,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有问题了就去解决问题,相信自己以后会不断进步!
我愿作一块海绵
(文/何慧)第七周的实习工作顺利结束,这一周如往常一样,早出晚归,听课学习,批改作业。所不同的是,听了一次专家评课。虽然这天没有机会去听陶老师上这节课《蚂蚁做操》,但是很幸运能够聆听刘老师评课。
几位三年级教研组老师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陶老师这节课的方方面面。从老师们的讨论中能够听出来这节课的大体结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实习生,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之上,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与想法,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外界的水分,使自己膨胀,丰满。
刘老师不仅对本节课进行点评,还把自己的其他学习心得向我们分享,其中给我感触最大是这样一句话: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用数学思维去想,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数学的眼光即核心素养中的抽象与空间想象,数学思维即运算和推理,数学语言即模型与数据分析。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涉及到根据图片、情景等提取信息,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其中的数量、空间、位置、关系等数学信息。推理??有理有据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有推理的需要;其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再次,创设一个良性沟通的氛围。最后,刘老师就本节课中一个小发现来告诉我们时刻谨记:当简洁与道理冲突时,道理占首位。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经验的获取需要满满累计,愿我们都能像一块海绵一样,广泛吸收外界的养分,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慢慢成长!
记我的第一次讲课及反思
(文/阳颖欣)实习生活接近尾声,我也终于踏上了三尺讲台。
这一次,我准备的是四年级《神奇的计算工具》。我第一次的教案环节并不清晰,对每个环节的目标也很模糊,并且每个环节缺少小结。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多次修改教案,在心中熟记了上课的流程,才终于踏上了讲台。考虑到孩子们已经会使用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所以第一次试讲,我重点补充讲解了M+、M-的用法。这部分有点复杂困难,所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又因为重点在讲解这部分,所以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的便捷,反而是很多学生都在反映“好难啊”,这就与教参的目标相悖了。罗老师在课后也给我提出了建议,我对孩子们的评价语太少,李老师建议我在写教案的同时预想孩子们的回答,并将相应的评价语写下来。
到四年级5班上课前,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环节,并且在整堂课中融入了打游戏中“升级”元素,这堂课就上的很开心,让孩子们在一步步升级挑战中认识计算器的结构、操作。在课堂中也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行为、回答进行了评价,虽然还远远不够,但我认为有进步总是好的。
可能是受到我的指导老师李老师的影响,因为李老师对教学充满热情,上课时总是很有干劲,所以这一次我上课的心态比较放松,跟以前相比也有活力一点,我认为这就是我实习中的收获之一。
指导教师:郭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