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汪沁泠,付尧予)2025年3月17日至23日,在谭梅教授、黎昌友教授的指导下,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23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赴成都七中、石室中学、树德中学等基础教育高地,圆满完成第三周教育实习。通过沉浸式参与学科教研、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及教育反思全链条实践,准教师们在真实教育场域中经历“理论-实践-反思”的认知迭代,为教师专业发展积淀了鲜活的实践智慧。
亲历课堂革新,在思维碰撞中重构教学认知。在名校导师的示范引领下,实习生们亲历教学范式的深度变革。从以“问题链”解构二诊作文的思维脉络,到以学情数据驱动的结构性知识重构,再到数字化赋能的古诗词场景化教学……名校课堂展现出对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在备课过程中,实习生们与导师深度沟通,进行《赤壁赋》悲喜哲思的梯度探究,探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精神内核等。名校教师的教学视角拓展了学科语文专业学子的传统备课思维,彰显了名校课堂改革的先锋性。这些实践让实习生们顿悟:优质教学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通过思维阶梯设计实现认知跃迁。

进行全链淬炼,在多维实践中锻造教育胜任力。实习构建起“教-学-评-管”的完整闭环。研究生除参与课堂观察、备课外,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同步进行了班主任实习,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在教研会上,研究生们和一线教师一起交流最新教学动态、进行学情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实习班主任们从课间操的规范指导、主题班会的情境创设、学生心理关照策略等工作中全方位锤炼教育智慧……这种从教学到科研到管理的全方位淬炼,折射出准教师专业成长的多维路径。

涵养情怀,在教育叙事中厚植师者仁心。真实教育场景中的生命互动,触发着教育认知的深层蜕变。当学生在作文中被肯定的瞬间绽放光彩时,当周记本里流淌着青春期的困惑与期许时,当同学在课后主动追问“老师能否再讲讲这个知识点”时,当学生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时,教育温度被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育人细节。名校导师的示范引领,促使实习生完成三大转变:从“忠实执行教材”到“创造性使用教材”,从“个体经验主义”到“团队协作范式”,从“工具理性思维”到“生命在场意识”。这种教育情怀的培育,正是未来教育家精神成长的原初动力。

本次实习不仅印证了“高校-名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价值,更在准教师群体中催生出教育认知的范式革新。当教育实习真正成为连接教育理想与现实教学的桥梁,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些带着实践智慧与教育情怀的未来语文教师,必将在教育沃土中书写更多温润心灵的生命叙事,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注入鲜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