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付尧予、汪沁泠)四月的蓉城春意正浓,成都大学8302教室里,一场未来语文教师的“沙场点兵”正在上演。4月29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拉开序幕,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黄云峰教授、师范学院研究生办主任范勇老师、学科语文领域负责人谭梅教授和研究生导师黎昌友教授莅临现场指导,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钟亮老师、成都大学范崇高教授、成都大学范红副教授、成都大学范小梅博士和成都大学王福萍老师担任比赛评委。13名教育硕士在聚光灯下展示教学风采。这场历时月余的赛事,既是教学技艺的竞技场,更是育人初心的试金石。

开幕式尽显教育温度。下午13:00,大赛开幕式顺利展开。会上,黄云峰院长对赛事筹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强调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应赓续教育家精神,以“六有好老师”为成长坐标——涵养理想信念、淬炼道德情操、深耕专业学识、厚植仁爱之心、开拓创新思维、践行教育担当。研究生办主任范勇勉励选手珍视实践平台,在实战中锤炼真本领,既要展现扎实的教学功底,更要传递鲜活的教育智慧,以赛促学、以赛精技,真正实现“赛出语文教师风范,亮出未来名师底色”。

比赛现场呈现微型教育生态。下午13:20,模拟授课开始。选手们或从“映阶碧草”的意象切入,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讨《蜀相》的深意;或以问题链串联课堂,让学生在文本细节中感受《故都的秋》中的民族审美基因;或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种树郭橐驼传》中“勤虑害树,繁政扰民”的哲理……一块块精心设计的板书、一次次与学生的真实互动,展现出学科教学(语文)领域研究生扎实的教学功底。答辩环节,面对“如何在文言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何平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犀利提问,选手们或引经据典阐述理念,或以课例实证教学策略,展现出新一代语文教师的理论厚度与实践智慧。
赛事筹备彰显专业高度。3月下旬,在谭梅、王福萍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学科教学(语文)领域建立大赛筹备组,将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学科教学(语文)领域决赛作为坐标系,先后召开3次专题会议打磨赛制。从评分细则的权重设置到教材选篇的典型性考量,从备赛流程的规范设计到技术支持的应急预案,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对标“田家炳杯”,本次大赛采取“双盲”备赛机制:参赛选手于比赛前两小时抽取比赛内容。比赛内容选自统编本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他们将在封闭无网络的环境中,于2小时内独立制作课件并按照竞赛要求准备教学设计文稿。备课所需教材、U盘等均由主办方提供,选手不携带任何纸质或电子资料入场。这种“真刀真枪”的考验,直指教师核心素养。
台前幕后协同交响令人动容。备赛期间,学科语文领域构建起“三维指导体系”:谭梅老师为研究生提供理论帮助,王福萍老师指导同学备课磨课,高低年级研究生共同联系、互相指导。此外,组委会建立后勤保障组,从大赛流程的模拟、备课设备的准备、教材版本的统一到录播设备的反复调试,工作人员为大赛提供事无巨细的服务,用专业为大赛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赛后,青羊区教科院钟亮老师的点评将赛事推向新的思想高度。她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和大赛的专业性表示高度赞扬,并做题为《三新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三重境界》的专题讲座。钟老师指出,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终极价值在于三重境界的递进——第一重是“文本解构”,即通过精准的语言分析让学生读懂表层;第二重是“思维跃升”,如引导学生从《蜀相》的“泪满襟”中辨析士人精神,从文本细节中透视社会症结;第三重则是“人文浸润”,让经典文本成为照亮学生精神世界的灯火,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能否通过文本唤醒学生的生命感悟与社会责任感。在她“三重境界”的理论框架下,选手们的教学设计被赋予更深层的教育意蕴,在座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多。最后,钟老师宣布大赛获奖名单。经激烈角逐,邱青云同学获一等奖,李思瑶、张奕千同学获二等奖,刘李莹、龙艳、潘段飞获三等奖。其中,邱青云、李思瑶分别因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板书获最佳教学设计奖和最佳板书设计奖。

躬耕杏坛育桃李,薪火相传启新章。从上午9:00到下午19:00,这场持续10小时的智慧碰撞,最终在暮色中落下帷幕,但教育创新的火种已然点燃——赛事不仅检验了“怎样教”的技艺,更叩问了“为何教”的初心。当未来的语文教师们带着赛事淬炼的成长印记走向讲台,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获奖证书,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或许正是教学技能大赛超越竞技本身的价值所在:在追求教学艺术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攀登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