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范小梅 冉一希 王尹璐 刘曾铭钰 朱永好)近年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路,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在师范生培养上始终向远处着眼,向细处着手,向深处着力。2023年5月,学院向学校推荐并立项了校级“三全育人”团队——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团队自成立以来,坚持以课程、项目、活动为主阵地,以专业阅读为抓手,基于“导师身教”和“朋辈相师”两大策略,先后启动了“教育与生活”“认知与结构”等专题的系列经典阅读,积极参与学院师范生培养工作。
梁启超先生曾说:“阅读之法,贵在得法。”阅读如同建楼,既讲究方法思维,也需要耐心细致。为帮助团队新成员和有阅读需要的同学尽快适应专业学习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阅读模式,团队于2023年6月启动“教育与生活”主题阅读沙龙,围绕与杜威相关的两本著作《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教育即生活》及其衍生学者(如陶行知、陈鹤琴等)和相关代表作(如《民主主义与教育》《生活即教育》等)展开主题阅读,并于2023年11月26日完成该专题的阅读成果汇报。
在为期半年的“教育与生活”主题阅读周期内,团队师生产生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为让这些阅读方法辐射到更多专业阅读爱好者,团队组织全程参与阅读的同学提炼出四种适用于教育类经典著作的阅读方法,分别是“作者中心阅读法”“对比阅读法”“问题阅读法”“批判阅读法”。每种阅读方法由1名大二本科师范生担任总导演和讲解员,由2至3位硕士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共同参与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经过三轮大修和多轮微调,四种阅读方法最终得以通过微课形式呈现。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是2024年2月4日,也是立春之日。我们期待,本次系列方法微课可以为假期以及未来有阅读教育著作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些许参考和动力。
1.作者中心阅读法
作者中心阅读法强调读者在阅读时以作者为中心,先横向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及创作背景,再基于时间轴纵向了解作者不同阶段的不同著作,最后回到横向角度,关注该作者的影响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评价,将著作置于不同时空环境中加以理解,既可挖掘著作内涵,也可拓宽自身视野。
2.对比阅读法
对比阅读法是一种对两种文本、观点或理论等进行对比分析,获悉二者异同,从而深度理解内容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法可以是两本著作对比,可以是书内章节对比,也可以是内容观点对比。运用对比阅读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系统地掌握阅读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3.问题阅读法
提问是深化学习的关键。“问题阅读法”强调将“问题”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向作者提问,以深化内容感知;向自己提问,以激发思维活力;向他人提问,以完善认知结构。通过能动地发现问题,细致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深度内化阅读内容,同时也能构建内容之间的联系,实现阅读效果最大化。
4.批判阅读法
批判阅读法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态度分析并评估文本结构、内容、作者观点的一种阅读模式,视频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展开分享,介绍了“读文-读人-读己”的阅读路径并建议,一是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思考质疑,二是立足多元角度展开主题阅读,三是通过分享交流实现视野拓展。
本次系列微课是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科研育人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可能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方法之间存在一些交叉,作者中心阅读法里涉及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对比阅读法和问题阅读法里涉及一定的批判思维,批判阅读法里需要借助问题形式来表达批判,等等。每个小组尽量着力于介绍方法的重点内容,以便形成该方法的鲜明特点,但也没有回避其交叉性。欢迎老师们同学们为我们提供宝贵建议,以便我们将来进一步提炼研究性学习成果,以飨同好,以益己身。
(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