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书法辅修考研人物之五十七】张喆:砚田深耕淬笔力 研途求索绽墨华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查看:
  来源:

本网消息(文/刘滨豪 图/张喆)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迎来了考研放榜的时刻。在没有硝烟的考研战场上,388万考生怀揣梦想,奋勇拼搏。尽管相较于去年,报考人数有所下降,减少了50万,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减,上岸之路依旧充满挑战,每一位成功上岸的学子都历经了无数的艰辛。

在这充满希望的时节里,成大校园的玉兰樱花依次绽放,鸟儿尽情欢唱,仿佛都在为考研成功的学子们送上祝福。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冲破重重难关,最终收获胜利的果实。他们的故事,犹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给予学弟学妹们勇气和力量。

今年,在书法辅修的大家庭中,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有多位学长学姐成功上岸,在考研的舞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其中,来自书法教育辅修专业第八期的张喆学长,更是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顽强的毅力,成功被渤海大学录取为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喆学长的考研世界,探寻他在书法学习与考研之路上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感悟。


人物档案

张喆,2002 年生于吉林延吉。2020年就读于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参加书法辅修学习。现为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延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准)。

书法入展获奖情况:

吉林省首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2023.7)

吉林省首届隶书展入展(2023.6)

“爨氏故里·中国陆良”第一届全国书法大赛 入选(2023.9)

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师范生“三笔字”书写能力竞赛一等奖2023.10)

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师范生“三笔字”书写能力竞赛二等奖(2022.10)


结缘书法:以辅修为桥,渡向心之所向

采访者:我注意到学长您的本科专业是学前教育,当初为什么选择辅修书法?书法辅修班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张喆:契机源于大一时学前教育专业的书法课程(教师书写技能),从蔡老师那里得知研究生有书法专业,再加上自己对本专业兴趣不高,便毅然参加了书法辅修。起初我对书法辅修班了解甚少,深入学习后却收获诸多惊喜。书法辅修专业的老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3000元学费便能得到书法研究生、省书协及中书协会员的倾囊相授,而且是永久学习,这样的机会在离校后再难寻觅。

我自认为有一定书法天赋,但如果没有蔡老师搭建的平台,在现今专业书法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初学阶段常面临择师困惑与审美误区的情况下,若没有书法辅修班提供的专业指导,让我在书法启蒙阶段便得以“行稳致远”,避免了在低水平重复中消耗热情,那我很难在书法之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临《嵩高灵庙碑》26cm×26cm


认知跃迁:从“工稳之境” 到 “书道之思”

采访者:从“写好字”到“研究书学”,您对书法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张喆:这几乎是每位学书者的必经之路,我也不例外。初入专业书法学习时,眼中只有欧颜柳赵,能写出一手工稳的楷书便是最高追求。但随着书法理论的积累与审美水平的提升,我开始深入思考“自己该写什么样的字”与“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书法”。

书法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技法的堆砌,更是审美与思想的载体。当临习不再局限于描摹字形,而是探寻笔墨背后的时代精神,比如魏晋“尚韵”的潇洒、唐代“尚法”的庄重、宋人“尚意”的率性,便会意识到:对书法的热爱可能走向两个方向,要么在传统中找到坚定的归属感,要么因认知颠覆而陷入迷茫。所幸,我在持续探索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路径:以传统为根,以时代为镜,在继承中寻找创新的可能。

榜书《冲霄汉,起宏图》180x97cm


互法互通:临帖之法与治学之道的隐秘关联

采访者:一些书法练习的方法是否有被您迁移到考研复习中呢?

张喆:书法分为实践与理论,实践是临摹创作,理论涵盖书法史、古代书论及艺术美学等。我的书法临创与考研复习并无通用方法,二者的联系更多体现在个人偏好上。长期学习书法史,让我对《寇君碑》、何绍基小楷等产生浓厚兴趣,这些也自然融入了我的理论实践。而读帖-临帖-临创转换-创作这套书法学习方法,这不仅适用于书法初学者,更是一切学习的底层逻辑——观察经典、模仿规律、最终实现个性化表达,建议所有初学者采用。


书学核心:技法之上,是文明的千年回响

采访者:在学长看来,书法研究的核心价值是“技法的极致追求”还是“文化的当代诠释”?

张喆:若细致探讨,这或许需要一篇论文或一场漫长的辩论,在此仅谈个人浅见。我倾向于后者。书法的“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可归为广义的“艺术技术”,类似钢琴指法、舞蹈动作要领等。但对书法技术的锤炼只是书法生涯的一部分,完成一幅技术堆砌的作品远非书家终点。“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笔墨当随时代”都表明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从王羲之改革三体,到初唐四家完善法度、唐草三杰抒情、苏黄米意造无法,再到清代金石学勇者于二王帖学系统之外另立碑学,书法史上的先贤们无一不在诠释书法的时代文化价值。论技法谁为第一自古有争,但王羲之能千古书圣,不仅在于技法登峰造极,更因他是敢于颠覆的先驱者。

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书史脉络可见,每个时代的书法高峰,必然是技法与时代精神的共生体。清代金石学家在碑学中寻找突破二王帖学的路径,本质上是借古开今,为书法注入新的文化基因。因此,书法研究的终极追求,是让千年笔墨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声。


帖喻人生:在松弛与坚韧间寻找平衡

采访者:如果用一件书法作品比喻考研历程,您会选择哪一幅字帖?为什么?

张喆:我会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四川谢无量先生的手札。一方面,我考研经历了从死记硬背、艰难理解到得出独特考试方法的过程,这与谢无量先生入古出新的范例略有相似;另一方面,我整个考研过程比较松弛,或许和谢无量先生书法空灵散淡的味道有点关联。

章草《月生雨过联》 180cm×23cm×2


备考指南:在积淀中静待花开

采访者:对于想考书法类研究生的同学,您建议大二开始重点强化哪些能力?

张喆:大二不建议硬啃应试理论技法,按部就班练字,阅读书法史、古代书论即可,把它当作兴趣爱好,而非必须完成的任务。真正备考不需要太多时间,平时的积淀是备考模式下得不到的。比如隶书作品外轮廓多为正方、长方而非教辅所说的扁形;谈到何绍基,不只有行草大楷,他的小楷也有相当分量,这些都是公式化备考难以得出的理解。努力必不可少,但不建议大多数人一味下苦功。孙过庭《书谱》中谈及“五合五乖”,强调神怡务闲、感惠徇知等状态对创作的影响,备考亦如此,应注重身心调适与自然积淀。


墨海寄语:以天骨为帆,以积淀为锚

采访者:请用一句话寄语学弟学妹们吧。

张喆:“凡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这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中的一段话,意思是说,真正高深的艺术境界,需要天赋作为前提,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二者相辅相成。愿学弟学妹们在书法之路上,既坚守天赋热爱,亦不忘深耕积淀,才能终得墨韵真味。

汉金文集临248cm×124cm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29cm×15cm

编辑: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