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未来教育家讲坛”综述(2018年)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3日
查看:
  来源:

“未来教育家讲坛”是师范学院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展示教育领域学者的风采,更好地实现师范学院师生的共同成长,培养造就更多的教育家,服务于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

其主题主要围绕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教师(尤其是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探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未来教育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师教育的文化环境,以引导广大师生弘扬师范生教育的优良传统,创新师范生培养和训练方法,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18年,学院继续推进“未来教育家讲坛”,依托学院博士团队,本着分享与共享的原则,向广大学生群体推出了18场精彩讲座,共有1500余人次的学生参加其中。主题内容涉及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从理论到现实,从学习、阅读到未来职业发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营造教师教育的氛围与环境,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基。

2018年“未来教育家讲坛”安排表

主题

主讲人

成都学前教育的现实与展望

刘先强

高质量学前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

李敏

解读儿童的画

曾莉

唐诗的审美特质

许建华

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

岳刚德

美国学前社会与情绪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孙钠

使命召唤——不平凡的学前人

何叶

匹配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王钢

“以学生为中心”的“名”与“实”

郭俊奇

心理学研究对现代社会及教育的意义

廖彩之

学前融合教育实践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彭韵潼

教师课程领导力——教师专业的核心素养

黄云峰

心理咨询的职业化

邓晶

省立师范的女学生和现代四川女性文学的发生

谭梅

读书的问题与方法

续静

教育意义的追寻

彭欧

融合教育: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

卢悦

从“有教无类”看孔子的为师之道

田涛

 

言必及教育,论必及教师专业成长

1.jpg

 未来可见:院长刘先强教授谈《成都学前教育的现实与展望》

刘院长通过大数据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随着国家二胎政策放开,幼儿园建设和幼儿园老师需求量的增长,巨大的社会需求使得学前教育成为新一轮的朝阳事业;同时,成都市人民政府目前已经编制出成都幼儿园人力资源和财政投入政策,这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从成都高新区和龙泉驿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来看,成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长期从事幼儿师资培养的师范学院,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类型齐全的教学设施以及丰富的教学文献资料,这些条件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身为师范人,要切实做好积累和准备,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炼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争做新时代的学前教育行业的引领者。

2.jpg

李敏副院长:《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教育的追求越来越注重质量,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将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并为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而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的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至关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幼儿教师是儿童权利的保护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幼儿教师要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做到“心中有尺度,眼中有儿童,手中有法宝”。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增强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评估和优化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素养。

3.jpg 4.jpg

曾莉博士:《读懂儿童的画》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而绘画就是一百种语言的一种。绘画作为儿童情感的表达,透露出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人际关系。不同的孩子对相同事物画面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出儿童对待生活、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同时折射出他们的成长环境。儿童的绘画有其独特的叙事意义,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必须从不知道画作意义的立场上,通过倾听儿童讲述,了解她(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通过绘画,孩子在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无论是孩子随便画来、快速完成的画,还是他细心雕琢的精美作品,都在释放一种能量,传递一种信息,这份能量体现了孩子的个性和内心的诉求。

1.jpg 2.jpg

古代文学博士许建华老师:《唐诗的审美特质》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气贞刚,重乎气质。许建华老师以初唐魏徵的词直接切入主题。她从精神美、建筑美、音乐美、个性美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唐诗的审美特质。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其美千姿百态。走进唐诗,犹如走入了一座美的殿堂,鉴赏唐诗,便是探寻美的历程。唐诗之美并不是由单一的形式来表现,它交汇着现实主义的沉郁深邃和浪漫主义的豪放飘逸,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唐诗之美是一种复合的美,它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凝聚,尽管也会有黄泉与碧落的交融。 

1.jpg 2.jpg

孙钠博士:《美国学前社会与情绪教育概况及对我国学前教育启示》

孙钠老师从美国历史环境入手,以自身游学经历及影像资料展示了美国常春藤大学、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重本科教育耶鲁大学、重人文教育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基本概况。通过游学,深入了解了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模式,以及学前社会与情绪教育等。

她指出,美国约有半数13-19岁青年存有情绪行为,焦虑及吸毒,酗酒行为。由此,教师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在学龄前儿童成长中,要确立学前情绪教育学习标准,引导和关注孩子追求自我、社会互动和父母的和谐。美国学前情绪教育课程以金字塔教学模型为主,教师需要在情绪教育中不断学习,深入探究,已确立有效的情绪教育方法。

学前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也是一个人心里发展的开端时期,通过对美国学前社会与法情绪教育的实践介绍,启发听众在该领域的思考和反思。随着社会运行系统的日益复杂,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情绪教育系统和教育大环境,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情绪教育评价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监督、反馈和支持。 

1.jpg 2.jpg

何叶博士:《使命召唤——不寻常的学前人》

有人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有时甚至像父母。事实上这些比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教师职业的部分特质。何叶博士指出,教师就是教师,其角色扮演与其他的社会角色是有明显差异的。妈妈爱孩子,老师是关爱孩子,这有本质的区别。她从功能范围、情感关系、理性、目的性、公平性五个方面详细解释了教师与家长角色的差异,帮助同学们厘清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

“怎样成为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呢?”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教师的本心就是以一个生命来影响另一个生命;砥砺前行在她看来就是面对困境时,不轻易放弃,作为学前人要勇敢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声,为教师正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1.jpg 2.jpg

王钢博士:《匹配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解读儿童,第二是寻找有效方法,第三是走向远方,三个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应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抓住核心问题,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宏观上就是要根据国家和区域政策,顺势而为,在这里,他例举了政府最新的教育规划纲要来说明教育大方向的重要性;中观上自动适应所在环境,利用优势不断完善自我,微观上需要加强个人主观努力,一心一意的做好本职工作。

教育要发展,教师要先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洞悉教育的走向,不断超越自我。

1.jpg

郭俊奇博士:《以学生为中心的“名”与“实”》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准教师更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理念有效贯彻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其实,教育学家杜威等人对于这个问题早有探索。”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都是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蕴含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两大主义都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知识传递需要紧紧围绕他们来进行。

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代表学生所言和所为都要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教师包办和放任自流两种极端倾向、以小组合作为名义的‘点缀式学生中心’、教师过度表扬导致学生自我膨胀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郭老师提出,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关注个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并保护学生,为学生发展负责,这样才能做到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名实统一。 

1.jpg 2.jpg

廖彩之博士:《心理学研究对现代社会及教育的意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师范生,了解儿童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廖老师用思考题切入主题,引起同学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接着引用多位心理学家的效应及思想来丰富本次主题。分析了多种心理状况,如:作战心理,军事教育心理等;又借用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来讨论心理过程;也探讨了怎样从心理学角度去教育不同的学生及改善学生问题。廖老师指出心理学研究对现代社会及教育具有不可抗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抗日战争中日本人的作战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对于我们越来越重要。作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那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jpg

岳刚德博士:《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

教育教学空间作为培养人才的物质载体,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理念均在教学空间的形态特征上有所体现。在当代社会,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个体化成长得到更多的重视,学习空间变得更为开放、多元,作为未来教师,应全面认识到学习空间的重要性。

岳刚德博士从中外教育史的视角,结合中方的“书院”和西方的“教堂”、“工作坊”详细地为同学们阐述学习空间的含义,开门见山地指出当代学习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人工智能与教育何为”是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

岳刚德博士就当下学校教育问题与在场同学进行检讨,探讨当下教育目的之争“成人”与“成才”哪一个更为重要、教学关系异化、学习空间窄化等问题。最后,岳老师提出未来愿景,希望将教育与生活合一、逐步凸显教育个性化、加强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

1.jpg 2.jpg

彭韵潼博士:《学前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困境》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让特殊儿童能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呢?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家长、特殊教育者的共同参与。融合教育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境:师生比例过大,老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家长与教师在沟通中存在问题;教师的忽视、对儿童的沟通参与行为没有积极的回应等面对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儿童正确权利观和发展观,应积极充当学前融合教育的学习者、支持者和协作者,从而有效推进融合教育,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1.jpg 2.jpg

黄云峰博士:《教师课程领导力——教师专业的核心素养》

教师承担了整个社会的育人任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团体。那么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10月9日下午2点,

黄老师用“教师”、“课程”、“领导力”三个关键词开门见山地进入主题,并依次深度剖析了这三大关键词。教师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既然是引领和指导,就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打好专业基础,在教学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他表示,教材只是课程的一种资源,即教书育人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硬性知识,教材只有经过学生学习,转变成学生的经验,才是课程。他指出:“做好课程事务需要领导力”的观点,他认为,领导力的核心包括:“愿景预见力”、“价值洞察力”、“资源整合力”、“有效指导力”、以及“评价激励力”,并就这五个核心结合“红军过草地”的事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由领导力的“五核心”阐发出关于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要素,这些素养体现在“课程愿景预见力”、“课程价值洞察力”、“课程资源整合力”等方面。黄老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广元天立国际小学老师自主开发课程过程与课程内容证明了“课程愿景预见力”在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1.jpg 2.jpg

谭梅博士:《省立师范的女学生和现代四川女性文学的发生》

当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罗淑的《轿夫》、黄士如的《泥土集》、桑丹的《幻美之旅》……这些优秀的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是比较低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逐渐获得了教育权,如清朝创办了大量女子学校,近代女作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成熟起来的。通过分析罗淑、曾兰等人从女学生到女作者身份的转换,谭老师指出:这时候的女性已经走出家门,来到了一个准社会空间,女性教育权的获得不仅让女学生们学习到了具体的知识,而且对她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也就是说女学生在女子学校获得了精神的成长,四川女性文学的发生由此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1.jpg 2.jpg

续静博士:《读书的问题与方法》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长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什么作用”、“读书的条件以及怎样选书”,续静老师围绕这几个问题作了详细阐释。

她表示,读者要有合理的读书计划,这包括内容、时间的安排;读书要和社会发展、大学生活相统一,在阅读中进行人文反思;学会精读和速读,有效攫取重要信息,还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独立思考,学以致用。

1.jpg

彭欧博士:《教育意义的追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意义也反复被社会,尤其是刚步入师范专业的同学们追问。为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彭欧老师详细解释了甲骨文中“教”和“育”的实际意义。“教”即督促,“育”有培养之意。随后,彭老师提出“教育”的完整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将自然人培养为懂规矩的人。彭老师又分别解释了古人理解的“学”、“校”、“理”、“论”、“道”、“德”、“哲”等字,让同学感受先人的治学标准和态度,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人教育教学的意义,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沿袭经典,传承“师道”。

1.jpg

卢悦博士:《融合教育: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不断向好发展,我国各界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高。然而,如何给特殊儿童、特殊群体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是否可以相互联系?又如何联系起来?围绕以上问题,卢悦博士从特殊教育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合教育实践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融合教育。她谈到,特殊教育经历了史前、萌芽、产生、发展四个时期,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建立。她提到,由于国内外具体形势的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给予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帮助,而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国民意识,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做的不够充足,但仍有着向好发展的趋势。这一向好发展的趋势可具体体现在特殊教育发展上,她通过运用大量客观数据分析2014年我国特殊儿童的基础教育情况,得出结论:当下应大力发展融合教育。

“但是,什么是融合教育呢?”她表示,融合教育就是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在同一教学环境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其主要观点有:零拒绝,即所有儿童都有学习的潜能;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知识、技术必须融合等等。她申明,合作教学和同伴教学指导是融合教育的有效形式,值得深入学习研究。最后,她强调,融合教育不是对特殊教育的修补,而是需要对普通教育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我们要朝着融合教育的目标,做我们能够做的,尝试我们没有做的,推动融合教育的深入发展。

2.jpg

田涛博士:《从“有教无类”看孔子的为师之道

近来年我国掀起国学热潮,不少学者和普通民众进一步学习研究这流芳百世的儒学文化。然而,对于师范学院的学子们来说,如何从儒家思想、孔子学说中汲取为师之道呢?

田涛博士特别强调“有教无类”和“万世师表”这两个词语,他认为有教无类是万世师表之根基,而孔子也因为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成为“万世师表”。不过,如何理解“有教无类”呢?田涛娓娓道来,“类”就是“同类”,但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手段应当不同。且有教无类的前提应是“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是说人虽自然禀赋着“性”,可顺着本性行事,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受外界诱惑,违背本性,故应由师者、长辈来引导。随后,田涛介绍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一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其弟子三千,身份地位不尽相同,但孔夫子都秉承着公平公正的态度教导他们。田涛也由此解释“全纳教育”的理念,即将所有人囊括进来,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实现教育对象的大众化与平等化。二是教育方法的“有教无类”,他以“闻斯行诸”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个别化与针对性。三是“教育内容无类”,他简要介绍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并表明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普遍性和差异性,要以学生为起点,做到有的放矢。

何以为师:教师教育文化引领专业成长

学院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教师教育”。

“何以为师”?确立“教师教育”的概念,用教师教育文化引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应成为一种积极的实践。专业文化的形成则依赖于专业实践和专业生活,而“未来教育家讲坛”则正是基于通过专业实践,构建专业生活,培育专业文化,从而实现对教师和学生专业成长的引领。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未来教育家讲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价值。对于教师,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教育研究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有效对接起来,有效服务学生成人成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未来教育家讲坛”,教师更能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研究,优化自己的研究,明细研究的价值取向。而对于学生,通过专业文化的实践,可以更好地反思自身的专业学习,拓宽专业视野,优化自己的学习,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撰稿:李建波)

 

编辑:李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