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三全育人 阅读生根——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以专业成果献礼“世界读书日”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5日
查看:
  来源:

本网消息(图/文 吴晗露 范小梅)2024年4月,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研究成果《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空间》,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24年4月24日第05版校长周刊“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专栏“学校阅读空间打造”特设专题,全文约2500字。这是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研究生首次在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也是团队向“世界读书日”的专业献礼。

(图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发展植根于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近年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始终坚持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路,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在师范生培养上坚持向远处着眼,向细处着手,向深处着力。2023年5月,学院向学校推荐并立项了校级“三全育人”团队——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团队自成立以来,坚持以课程、项目、活动为主阵地,以专业阅读为抓手,基于“导师身教”和“朋辈相师”两大策略,以每年4个专题共12本经典著作的节奏展开经典阅读及相应实践。

在研究生培养上,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路。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遵循这一思路,积极与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所在学校合作,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分析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实效。本次成果作者吴晗露同学的实践导师刘艳校长任职于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校,该校是成都市金牛区小学名校集团龙头学校,学校素来重视师生阅读,近年持续开展全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这为吴晗露同学研究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图片来源于: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校天北校区)


附件1.作者简介

吴晗露,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语文方向),英语专业八级,持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获得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擅长硬笔书法、活动主持、爵士舞。

●2022年至今,吴晗露同学作为第一主研参与省厅级课题1项(《家庭教育立法背景下家长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建构》),作为第二主研参与省厅级课题2项(《在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国家民族认同感的路径研究》《成都传统诗词文化的本土挖掘及对外传播》)。

●2023年,吴晗露同学通过成都大学国际交流项目选拔,赴泰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乌汶府Ave Maria Amnat Chareon School从事为期四个月的汉语教学工作,获得中泰文化教育合作与发展委员会乌汶协调中心颁发的“第八届汉语文化大使”证书。

●2024年,吴晗露同学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论文1篇(《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空间》),硕士学位论文围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一致性”展开研究。

 

 (图为作者吴晗露同学生活照)       (图为吴晗露同学在行之组会上发言)


附件2 成果原文

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空间

范小梅 吴晗露

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兴趣、增长智慧、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阅读空间是深化阅读功能、具化育人内涵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既是响应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也是优化师生知识结构、构建书香校园、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路径。中小学阅读空间包括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文化空间。打造物理空间有助于促进阅读要素可视化,用好信息空间有助于推动阅读行为泛在化,培育文化空间有助于实现阅读影响连续化,而要素可视化、行为泛在化、影响连续化,是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生根的关键。

打造物理空间,促进阅读要素可视化。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从物理空间角度对学校阅读环境建构提出要求。《方案》强调,“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等空间,设置读书角、放置图书架、开设书报亭,方便学生即时阅读、处处可读”。打造阅读的物理空间,既旨在将书籍作为关键要素融入学生生活场域,让书籍走向学生,也旨在借助读书角、图书架、书报亭等显性空间,吸引学生走近书籍,实现书籍与学生的“双向奔赴”。首先,教室是建构物理空间的关键阵地。教室是学生在校生活时间最长的物理空间。当前中小学校比较常规的做法是鼓励开辟“班级读书角”,鼓励学生在本班范围内荐书,这是打造班级物理空间促进阅读要素可视化的有效做法。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师生荐书的形式设置“年级阅读箱”,让受师生欢迎的好书在各年级各班级之间流转,用一本本好书打通班级之间、教室之间的壁垒,密切书本与教室之间的物理联系,为培育阅读的文化空间作出铺垫。其次,图书馆、阅览室是建构物理空间的焦点阵点。图书馆、阅览室是学校书籍最集中、最聚焦的空间,其温度适宜性、光线柔和度、座椅舒适感、管理人性化等,都是关系到学生阅读体验的显性要素。学校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规划与考量,有助于建构支持学生沉浸式阅读的物理空间。最后,公共空间是建构物理空间的补充阵地。学生课间课后集聚密度大、频率高的空间,比如走廊、转角、过道等,也是建构物理空间促进阅读要素可视化的重要方向。学校可将书籍、杂志、报刊、绘本等阅读要素以主题单元形式投放到这些空间,促进物理空间从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延续到更广泛的空间。

用好网络空间,推动阅读行为泛在化。“泛在”一词源于拉丁语“ubiquitous”,意为“广泛存在的,无所不在的”。阅读行为泛在化意味着,阅读行为不仅发生于校内的物理空间,还突破校内物理空间,深入到学生的校外生活场域,对学生知情意行产生连续影响,对学生所处场域也产生积极影响。在信息时代,阅读行为泛在化目标可借助网络空间来达成。首先,学校可通过网络空间定期开展主题式阅读活动。比如学校可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平台开设阅读专栏,一方面为学生推送经筛选的、丰富多元的阅读资源,或支持学生续读在校阅读内容,或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学生讲经典等活动,引导学生建立读整本书的深度阅读习惯,摒除碎片化阅读、浅表化阅读的可能影响。其次,学校可通过网络空间培养学生的书籍鉴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发展、视野扩大,学生在阅读内容选择上将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自主意识,学校可以年级为单位展开“好书漂流”“书评比赛”“书中人物志”等活动,并通过学校的大屏幕、广播、公众号等设备、平台进行优秀作品播放或推送,引导学生形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书籍鉴别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浩瀚书海中自主鉴别、筛选适合自己的阅读素材。再次,学校可通过学校网络空间呼吁社会力量关注并支持阅读。以学生为核心,以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为网络的阅读生态圈,有助于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使阅读成为习惯。学校可定期线上推送或线下组织亲子、科普、社会等方面主题的小型阅读沙龙,组织家长在沙龙中成长为学习型家长交流,促进家长理解阅读、重视阅读,为学生行为泛在化提供支持,进而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培养有思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公民。

培育文化空间,实现阅读影响连续化。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群体习惯,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的显性支持,还需要文化空间的隐性支持。文化空间通常由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等因素共同构成。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有助于实现阅读影响的连续化。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说,学校可以组织师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下而上地抽象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阅读元素,在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一以贯之地、物化地呈现,使之入脑入心,并成为文化空间的生长点。同时,学校可以研制一些可以彰显学校阅读文化特色的小礼品,以便直观、具化地传播阅读文化。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学校可以向学生征集阅读卡通形象,定期评选阅读小达人,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树正面典型激励、影响更多学生,催生群体性的阅读内驱和自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建构阅读的文化空间,需要重视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学校应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生成独立人格,进而实现阅读影响的纵向连续化。从制度文化层面来说,学校可以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制度化、课程化、项目化,使之从学校特色角度充实文化空间,增强阅读影响的横向连续化。学校还可以从“大阅读”视角建立“阅读信使”制度,鼓励学生将阅读带回家,将阅读带进社区,以学生为圆心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阅读生态圈,形成一种泛在的文化空间,实现阅读影响的横向连续化。

学校是教育领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域。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兴趣、增长智慧、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从物理、网络、文化三个维度构建学校阅读空间,有助于深化阅读的多元功能,促进阅读生根;有助于具化学校的立德树人内涵,促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成为推动书香家庭、书香社会建设的中间力量。


(作者单位:范小梅,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晗露,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供稿)

编辑: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