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承百年师范传统 谱时代教育华章——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实践和建设成就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6日
查看:
  来源: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传承百年师范教育优秀传统,依托以教育学为核心的学科资源,在成都大学“面向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的校城融合战略下,扎实开展各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

1.始终加强党的领导,实现了快速高位发展

今天的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组建于2015年11月,是对原成都师范学校、原新都师范学校、原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和原成都教育学院整合融入成都大学后所合并建立的学院的整体称谓和重新命名。

原成都幼儿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四川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建于1942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变迁并曾一度停止招生。1973年恢复为“成都幼儿师范学校”。2006年整建制并入成都大学,成立“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最终于2015年并入目前的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原成都教育学院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教师职后培训为主要功能设置成立。2001年,具有近百年历史渊源的原成都师范学校和原新都师范学校整体并入成都教育学院。2006年,几校合并后的成都教育学院再次整建制并入成都大学,成立“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并最终于2015年与学前教育学院整合成为目前的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师范学院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每一次的调整、合并,都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审慎决策的结果。学院始终加强党的领导,顾全大局、顺应趋势、凝心聚力,努力实现从中专向大学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人才不断汇聚、学术机制不断健全、凝聚力日益增强。时至今日,已经实现了人才培养层次从中专向研究生水平的飞速提升(2016年取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正式开始招收培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领域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这些都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形成了若干学术团队

由于师范学院历经变迁,人员变动复杂、线索繁多、实难细数。这里只呈现几个历史节点上的数据。2001年的成都教育学院有在职教职工464人(副高以上96人),2004的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有在职教师107人(副高23人)。虽然总体规模不小,但是学科分散,且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人员较少。

2006年进入成都大学以后,原学前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均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改进人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学院先后支持多名教师在捷克帕拉斯基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先后派教师55人次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培训。其中有13人次教师分别派往美国、德国、新西兰、丹麦、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访问交流、培训研修。截至2019年5月,全院共有专任教师 86 人,其中教授 13 人,副教授 38 人,硕士生导师 22 人;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 64 人(其中博士38人)。

师范学院汇聚校内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领衔建设了教育学学科群。先后形成了若干学术团队,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团队包括:四川省高水平社会科学学术团队——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团队(首席专家柯玲教授)、区域教育政策与教育治理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刘先强教授)、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团队(首席专家王德林教授)、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团队(首席专家桂世权教授)、性心理发展与教育团队(首席专家苟萍教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改革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邓泽军教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团队(首席专家陈大伟教授)、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姚便芳教授)、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团队(首席专家李敏副教授/博士)等。有40余位学术骨干参与到了学术团队当中。

图片1.jpg

3.稳步推进阵地建设,获批了三大学术平台

师范学院在历史上(尤其是2006年以前)以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为主要职能,所拥有的平台也基本是各级各类师资培训中心,如四川省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成都市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中心、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成都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中心等。

2009年以来,学院加大了学术平台建设的力度。目前拥有四川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省厅级学术平台,以及四川省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等省级科普基地。

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始建于2011年4月,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共建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的目标是:“普及性科学、倡导性文明、推行性教育、构建性和谐”填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在此领域的空白,把中国的性学研究、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性学研究成果向社会普及,从而促进四川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四川省性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

2012年11月,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我省首个省厅级学前教育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学术团队,并连续主办5届学前教育国际学术会议。

2013年,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成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平台的协同研究单位之一;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教育改革研究基地、教育部教育科学决策研究中心成都实践基地工作部。

4.扎实开展社科研究,产出了大批重要成果

师范学院注重以项目研究推进成果产出。代表性的纵向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世界的老舍研究》(续静)、《<中国地名汉英翻译词典>编撰研究》(连真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项目《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效率比较研究》(张艳)、《教育精准扶贫视阈下四川藏区学前教育发展机制研究》(刘先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动态配置均衡模式研究》(黄媛媛)、《县域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体系研究》(李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园教师精神生活质量及支持体系研究》(曾莉)、《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理性认同基础及教育对策研究》(刘毅)等。此外每年还承接大量横向委托项目,所形成的《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03—2010)、《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与评价报告》(2011、2012、2013)、《成都市公益性幼儿园发展报告》等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每年到校横向科研经费近300万元。

在项目研究中产出了一大批重要的社科成果。近5年来累计发表CSSCI刊物论文50余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60余部,近20项成果获得省级和市级成果奖。其中,《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专著,三等奖)等七项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统筹推进西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研究》(专著,一等奖)等近30项成果获得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励。

5.努力营造学术氛围,举办了系列交流活动

2011年至2018年,先后与美国、新西兰、日本、韩国、捷克、泰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高校合作,成功举办了五届“学前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彰显了成都大学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图片2.jpg

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举办“川港特殊教育学术研讨会”,成为引领四川省特殊教育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训的品牌学术活动。

举办第八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来自德国汉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9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近三年来先后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焱教授、中国教科院博士生导师刘占兰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葛新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武宝瑞教授、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主编熊志刚编审、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Jiri Langer副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Vojtech Regec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协里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卢成皆教授、副校长李子健教授、CSSCI刊物《心理与行为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特殊教育》编辑、《学前教育研究》主编等交流讲学。

6.积极推进社科普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创办“未来教育家讲坛”,以师范学院博士、教授为主力,每年开展近20场学术报告会,参与1500余人次。

图片3.jpg

依托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平台,每年开展大量的科普活动,编辑出版一大批社科普及读物,开设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性教育辅修专业,多次承办“全国学校性教育研讨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关注特殊教育的社科普及读物《孩子,因为太爱你》(刘先强教授等)获得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作为城市型综合大学中的一个内设二级学院,师范学院将认真贯彻成都大学“校城融合”的战略,扎根成都、面向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成都市推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助力成都市教育事业的高位发展。

(以此文致敬成都大学社科联换届)

编辑:李建波